9月19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富阳女孩许艾菲收到“弟弟”家人来信。“弟弟”的妈妈在短短500余字的回信中,4次提到了“感谢”,却仍然表示“光靠书写代表不了我的谢意”。的确,对于每一个濒临绝望的血液病患者家庭,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就像天使,为他们点亮了生的希望。
2001年,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建库(现称“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17年来,这里已陆续存下了7万余人份的造血干细胞采样。2003年,我省农业银行杭州营业部的章焱成为给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我省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源一直依靠台湾慈济骨髓库提供的惯例从此打破。目前,已有365位捐献者(其中有6位是二次捐献)捐献了造血干细胞,365位患者生命的星星之火因此重新点燃。据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分库的库容使用率(即实现捐献率)位居全国第一。
让这些火种成为燎原之势的,正是那些接到配对成功的电话后,和许艾菲一样义无反顾捐出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们。那么,浙江的“许艾菲”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今天,记者走近了他们。
身边的病痛,触动他们捐献
真实的病痛,存在于不少捐献者的日常生活中。这让他们学会如何直面痛苦,也教会他们如何去表达爱——他们的选择是,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留下血样标本,并在有人需要的时候,鼎力支持采集工作。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医生章展今年33岁。2014年3月,他为一位在北京治疗的21岁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我每天都会听到、看到很多患者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配型而遗憾地离开我们。白血病患者对生的那种本能渴望,真的很让人心酸。”他表示,自工作以来,他所在的医院大约有七八百人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据其了解只有两个人得到了移植。为此,2011年他通过医院的献血活动,采集血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每人只要需要花3个小时,就可以给另一个病人带去生命的希望。”躺在床上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时他笑容温暖。他希望自己的行动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中去。
而管宏达的故事则显得有些悲凉。今年28岁的他,在永康金雅居门业公司上班。7月24日,他刚刚瞒着父母在省中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的是完成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管宏达是一名退伍战士。2013年前,他在大连当兵,有一个北京的初恋女友。爱的精神支柱让他即使面对艰苦的训练也特别带劲。在一起一年多后,管宏达女友不幸患上白血病。“她们家也一直给她积极的治疗,我也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她的病治好。”管宏达说,当时他还去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配对,然而没有成功。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被病痛折磨的样子,管宏达心痛得难以言表。半年之后,女友去世了。“当时我真的特别难过,难以用言语形容。其实她一直都在等,等配对成功的造血干细胞,可是一直没有等到。她们一家那绝望的神情,我现在还记得。”回忆起那段往事,管宏达依然悲伤。“捐献完成了,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心结,心里特别舒服。”他说。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看到身边朝夕相处的人,因为血液病的折磨而与自己告别,善良的人们用实际行动向病魔宣战,让命运的天平向“生”的一边倾斜一点、再倾斜一点……
对生命的关怀,驱动他们捐献
靳毅是浙江省第四监狱的一名狱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1973年出生的他从大学起开始无偿献血,2010年又主动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并在两年后为一位在北京治疗的温州女教师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名如其人,靳毅做事说话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沉稳与干练。2016年1月,他成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肩负起组织大家陪护捐献者与护送造血干细胞的重任。目前,他带领的志愿队有22名成员,他们中有淘宝店主、公务员、银行从业者等,分别来自杭州、嘉兴、宁波、台州、衢州……对生命的关怀让他们聚到一起,亲如家人,一次次出色完成护送造血干细胞的任务。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影响健康,靳毅这两年跑起了马拉松。参加比赛的时候,他会把印着“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行你也行”字样的T恤穿在身上,以这种形式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不仅健康,而且强壮。“加入捐献事业让我的生命更完整了,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其他事情给不了的。”他说话的语气很认真。
今年刚满30周岁的潘克勤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潘老师”。在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工作的她,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听力和语言有障碍的幼儿重返有声世界。2010年教师节,她选择用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方式来纪念工作一周年。两年后她接到通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竟和一位韩国大叔配对上了!由于体重和大叔相差足足50斤,她经历两次采集才完成适合的细胞量,比常人多了一倍。而涉外捐献体检化验需要的血样又比国内多,她辛苦极了,“那2个多月,的确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身在异国的那个人,便坚持了下去。”没想到,在2013年2月,韩国患者病情反复,亟需输入淋巴细胞挽救生命。当听到韩方希望得到再次帮助的恳求时,小潘老师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此,她也成为我省首位二次参与跨国捐献的志愿者。
诚如约翰·当所言:“没有任何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自行存在,每个人都是大洲陆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水中冲走一块土石,欧罗巴就少了一角,正如一片流失的岩岬,也正如你失去自己或朋友的家。每个人消失的生命都是我们的损伤,因为我与整个人类声息相通。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敲响。”有一些人,他们天生胸怀大爱,对素不相识的生命怀有最真诚的关怀。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聚沙成塔,让挽救生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日日精进,蓬勃发展。
对承诺的恪守,推动他们捐献
还有一些捐献者,因为机缘巧合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但对于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并不了解。然而,当生命的“急救电话”响起,他们恪守承诺、应答坚定。
来自舟山定海的大学生村官裘可杰是一位阳光的80后。2012年,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中,工作人员问他要不要填写《志愿捐献者登记表》,当时一片茫然的他没想太多就答应了。两年后接到配对成功的电话,他立刻挂了,以为是骗子打来的。直到当地红十字会打来确认电话,他才想起填写登记表的事。经过工作人员专业的解释,他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毅然同意捐献。2014年4月,他的造血干细胞输入了一位2007年出生的小男孩体内。小男孩的爸爸事后写来感谢信,感谢他把一家人从“精神崩溃”“深深的绝望”以及“一次次的抱头痛哭”中拯救出来。裘可杰表示,“得知孩子已经承受了3年多身体和内心的双重折磨……有点遗憾没有早点配型成功,真庆幸自己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从此,他加入到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努力让更多人消除对捐献的恐惧。
20年前,台州黄岩的王敏还是个不到30岁的毛头小伙,他参加活动时顺道将血样标本存进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没想到,他在去年年底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求助:“我是个单亲妈妈,孩子在2014年被查出罕见病戈谢病……”当年的小王已变成了老王,但老王却丝毫没有忘记小王的承诺。为了保证捐献的成功,他每天早起坚持锻炼,终于在今年3月把健健康康的干细胞采集给了北京的患者。
2009年,在桐乡环保局工作的张剑在一次急救培训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1年,高配成功,但对方最终无法支付手术费用放弃了治疗,这深深触动了张剑。从此他热心投入公益事业,成立了桐乡市爱心联合会、桐乡市桐安减防灾应急救援……为的是给需要帮助的人更多力量。
这些人,是我省365位志愿捐献者的剪影。他们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55岁。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群体:建筑工地烧饭的大姐、事业正风生水起的80后美女老板、年近50岁始终不愿留名的省直机关干部……他们都是其中的一员。他们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刺破黑暗的大幕,给血液病患者带去生命的火种以及属于未来的梦想。他们身体力行,向死神挑战:“爱,可以打败一切。”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给予别人幸福,因此,他们也生活于幸福之中。
【浙江新闻+】
截至2017年9月15日,浙江省已有365位371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其中有6位是二次捐献),可以说给了365位患者再生的希望,更是给了365个家庭的希望。历年的捐献情况如何?这些捐献者的基本情况如何?请戳↓↓↓
来自: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双伶
PS:后精编为“浙江的“许艾菲们”:点亮生的希望”刊登于《浙江日报》(2017年9月21日 10版)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