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能帮助到这名血液病患者!”
7月27日,看着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从自己的身体里缓缓流出,“90后”桐乡小伙沈利强心里终于踏实下来。几个小时后,这些造血干细胞悬液将被送往江苏省,帮助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
沈利强是浙江省第589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桐乡第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今年以来桐乡第2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为了捐献
他彻底告别宵夜与可乐
沈利强是洲泉镇中心卫生院合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药剂师。作为医务人员,他对健康和生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2015年,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他对造血干细胞有了初步认识,于是,他当场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并留了10毫升的血液样本,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知道配型概率很低,很多人等了十几年也没有成功。”虽然希望渺茫,但沈利强也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
沈利强家人合影
在等待的过程中,惊喜和失望总是伴随着他。2019年,沈利强首次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最终却没有了下文。虽然有些失望,但他想到那位患者或许是遇到了匹配程度更高的捐献者,才稍觉欣慰。
今年5月,沈利强再次接到了一通来自桐乡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进一步高配。“我愿意,没问题!”沈利强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答应。
考虑到自己曾患有脂肪肝,虽然不影响造血干细胞捐献,但在接到这通电话以后,沈利强每天早睡早起,饮食清淡,甚至彻底告别了宵夜、可乐。“我觉得,身体好了,更有益于捐献。”他说。
很快,沈利强就到市一院做了高分辨配型和综合评估体检。配型结果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出来,在等待的时间里,他心里很忐忑,生怕配型不成功。
终于,7月8日,沈利强等来了配型成功的消息。
穿上职业装
完成这次神圣的捐献
但是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沈利强的父母是不同意的。沈利强刚过而立,还有一个刚满21个月的孩子,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父母不希望他有任何风险。沈利强理解父母的担心,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比普通百姓更加明白,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安全且有意义的事。“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到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沈利强一次次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父母打消顾虑。看着儿子救人心切,父母终于点了头。
而沈利强的妻子蔡敏琰对于丈夫的决定,则全力支持。“我们都是医务工作者,从职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默契度是很高的。想到配型成功相当不易,还有患者那渴望的眼神,所以,我非常支持他的决定。”
7月22日,出发去省中医院打动员剂的前一晚,沈利强将工作时穿的白大褂整整齐齐地折好放进了行李箱。他希望,在捐献当天能够穿上这身职业装,时刻提醒自己牢记职业责任和使命。“救死扶伤,这是我应该去做的事情。”
沈利强在省中医院注射动员剂
踏上医务工作者这个岗位以后,沈利强就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除了加入中华骨髓库,2018年,他还在网上登记成为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今年疫情期间,作为与居民们离得最近,接触也最多的家庭医生,他第一时间投入防疫工作,下村调查、为居家隔离人员测体温、防疫指导……从1月23日开始,他奔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沈利强看来,家庭医生应筑好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做好疫情防控的基层守门人。
自己的酸痛换来患者的平安
值得!
打开蔡敏琰手机的备忘录,里面写满了她在杭州陪伴沈利强时发生的点点滴滴,以及她身为妻子对丈夫的加油鼓劲、默默支持。
蔡敏琰的部分记录
采集造血干细胞前需要连续4天打动员剂,让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沈利强在打了动员剂后,陆续出现了头晕、背酸、背痛等症状,动员剂带来的副作用让他这几天没有睡过好觉。不过这在他和妻子看来不算什么,“从做决定开始,就从未退缩。”他坚定地说,“一点点酸痛,能够换来患者的平安,是值得的。”
在杭州打动员剂、等待捐献期间,沈利强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家中还在发烧的孩子,“出发时,孩子有点反复发烧,不过还好家中有姐姐帮我照料。”初为人父的沈利强嘴上说着没事,但却时不时打开手机看看女儿的照片。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孩子外出那么久。
7月27日上午8点45分,当血液流向血细胞分离机的时候,一场“生命接力”正式开始。被寄予重生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一点一滴从沈利强的身体里采集出来。采集结束后,这些“生命的种子”将马不停蹄送往受捐者的医院。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从始至终我都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沈利强说,尽自己的一份力,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他觉得很光荣。“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大家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捐献的行列中。”
来自:桐乡发布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