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情与期盼之间,他们搭起了爱心的桥梁;在痛苦与绝望关头,他们传递着重生的勇气。
他们,就是被称为“生命快递员”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志愿者。和所有快递员一样,他们需要将“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目的地。又和其他快递员不一样,他们运送的东西很特别,是被称为“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他们“入职”门槛非常高,首先必须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的运送旅途往往比较长,可能跨越数千公里,且不容出现任何失误。
自2016年浙江省红十字会成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以来,不断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加入其中,目前全省已有15位“生命快递员”。4年来,这些“快递员”累计护送造血干细胞122次,到达全国22个城市,累计护送里程15万多公里。如今,这支服务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一袋袋“生命种子”是怎样传递的?近日,记者以助理护送员身份,与造血干细胞护送志愿者张剑一起,将一袋爱心人士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送到了受捐患者所在的医院,并等到患者移植手术顺利的消息。
张剑(右)和本端记者王晨辉一起将造血干细胞送到了江苏某市儿童医院。
7时30分至11时30分 浙江省中医院
全程陪护,为捐献者鼓鼓劲
早上7时30分,张剑与我来到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病房,此时,捐献者周女士刚刚接受完最后一针动员剂注射,等待造血干细胞捐献。
“放松点,这和献成分血有些类似。”见到有些紧张的周女士,张剑上前安慰她。
48岁的张剑是嘉兴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桐乡分局的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志愿服务中。2002年,张剑开始参与无偿献血;2009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4年5月13日,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我省第179例、桐乡籍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6年,张剑加入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护送分队,目前已成功将10份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护送到广州、海口、成都等7个城市。
“很多捐献者没有经历过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多少会感到一些焦虑和不安,对他们来说,我们这些‘前辈’的支持、鼓励能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加捐献。”张剑对我说,当年他捐献时,也有两位捐献者在一旁陪伴支持他,现在,只要轮到他护送,就一定会提前来到医院,全程陪伴捐献者。
张剑(左)和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护送志愿服务队队长靳毅共同为捐献者加油打气。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 摄
听了张剑的话,有过多次献血经历的周女士很快平复了心情。8时30分,捐献开始,张剑一边向周女士介绍着注意事项,为她加油打气,一边进行护送前的准备:再次与受捐患者的医院进行确认,了解患者的最新状况,填写好各种表格,并仔细检查运输箱,放入冰袋。
1小时后,我省第1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靳毅赶到病房,向周女士送上鲜花,并向张剑强调了路上注意事项,周女士则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工作是将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到患者所在的移植医院,这是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成败的‘最后一公里’。”靳毅细致地向周女士介绍他们的团队,团队所有志愿者,都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并经过了省红十字会的专项培训和考核,每次接到护送任务,他们都会在微信群里发出号召,一般会从报名者中选择对受捐患者所在的城市、医院比较熟悉的志愿者。“这项工作还需要有比较强的沟通、应急、协调等能力,工作时间弹性也要大一些,这样才能保证完成任务。”
不知不觉间,病床边捐献袋里的造血干细胞慢慢多了起来,11时30分,周女士完成了捐献,成为我省第5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看着一袋黄褐色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周女士长长吁了一口气。
捐献者在捐献时,张剑一直在旁边陪伴。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 摄
“我们会及时将它护送到受捐患者所在的医院。”张剑说着,将这15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小心地封装起来,外面裹上棉布,放进已加有医用冰袋的运输箱。
“请将这个交给受捐患者的家人,一定要及时告诉我对方移植手术的情况。”这时,周女士从包里掏出一本书递给我们,是麦家的长篇小说《人生海海》,细心的周女士在扉页上写下了对患者的祝福:“外面的冰激凌和棒棒糖想找你玩儿,病好了就去吧!远方的大姐姐。”
“我只知道对方是一位6岁的男孩,和我儿子同龄,今后,我们将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我希望尽快收到他手术成功的消息。”周女士对我们说。虽然捐献已结束,但她的内心依然充满牵挂。
11时50分至14时30分 杭州至江苏某市路上
风雨兼程,好心人一路接力
11时50分,我们走出省中医院,开始了“生命种子”的护送之旅。
患者所在的医院在江苏某市儿童医院,我们需要先坐地铁到杭州火车东站,然后乘坐高铁。
“我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的,这是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不能照射X光,请给予协助。”在地铁站安检口,张剑拿出了介绍信,对安检员介绍说。
“了解,上个月我也遇到了一位像您这样的志愿者,请赶紧过去,救人要紧!”安检员说着,引导我们进了候车大厅。
“现在,无论在地铁站还是机场、火车站,工作人员都会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张剑说,今年1月他护送造血干细胞去海口,因为捐献时间延长和路上堵车,到机场时距离飞机起飞只有不到20分钟,在路上及时和机场沟通,到达机场后,工作人员马上安排了绿色通道,并带他坐上飞机。
张剑在护送途中。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 摄
不过,4年前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刚刚成立时,有一些部门对他们的工作还不太了解,产生过一些误会。张剑记得2015年第一次送造血干细胞到广州时,机场的工作人员一开始不太了解造血干细胞的特殊性,在向上级沟通请示近1个小时后才放行,差点耽误了行程。
“经过我们的不断沟通和媒体的宣传,这样的误会已越来越少。”张剑说。
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5月19日志愿者潘克勤从杭州到青岛的护送。当天,由于捐献者身体原因,采集任务超时半个多小时,11时32分,采集完毕,距离13时10分的航班,只剩1个小时38分钟了。好在,杭州市交警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确定了最优路线,由警车全程开道。一路上车辆纷纷主动避让,12时15分,护送专车仅用时20分钟就从省中医院赶到了萧山机场。机场在最短时间内办妥航班改签手续,安排潘克勤乘坐12时50分起飞的航班直飞青岛。14时15分,飞机降落青岛机场,爱心专车早已等候。15时22分,在专车护送下,携带“生命种子”的潘克勤顺利抵达医院。
“那一次生命接力的爱心故事被大量媒体报道后,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张剑说,现在,只要遇到特殊情况,机场和火车站都会给他们安排绿色通道。今年6月9日,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服务队重启造血干细胞护送工作,队员粟俊铭由杭州飞往广州,执行护送任务。当时由于广州机场所在区域遇到强降雨,挂起红色暴雨预警,飞机备降深圳机场,将要造成长时间的延误。看着手中的护送箱,粟俊铭决定走地面交通的方式护送“生命种子”,一路上,在相关部门和好心人的爱心接力下,粟俊铭不到3个小时就到达医院,为手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剑在火车站的站台等候列车。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 摄
13时07分,我们坐上了开往江苏某市的高铁。一路上,张剑始终紧紧抱着运输箱,偶尔还要稍微晃动一下箱体,保证造血干细胞不会凝固。
“箱子一直要在我的保护之下。”张剑说,有时候一些长距离的护送,连去厕所,他都会脖子上挂着运输箱。
14时30分,我们来到江苏某市,此时,外面下起了大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这时,一位青年男子帮我们撑起了伞。他姓孙,从义乌来该市出差。巧合的是,他也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见到出租车数量很少,等候的人却很多,孙先生主动帮我们联系车站工作人员,让我们上了第一辆出租车。
15时10分至20时 江苏某市儿童医院
使命必达,血浓于水迎新生
15时10分,我们来到受捐患者所在的儿童医院,主治医生赵医生早早地在门口等候。
“患者的父母一夜未眠,既对捐献者充满了感激,又生怕出现什么闪失。”赵医生对我们说,患者是位小男孩,得血液病已有两年,有志愿者与他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的消息,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血液病患者准备接受移植后,便要开始进行不可逆的“清髓”——使用药物将整个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全部破坏,其身体仅靠现有的血细胞进行维持。此时,病人比瓷娃娃还要脆弱,甚至一点病菌就会导致其身体彻底崩溃。如果此时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不能及时送到,那就是把患者送上了绝路。
赵医生告诉我们:“我对家属说,请放心,浙江的这支护送队非常有责任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果然,你们护送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快。”
患者写给捐献者的感谢信。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 摄
办完造血干细胞交接,赵医生送上了患者父母写给捐献者的感谢信,我们也向医生递上了周女士送给患者的书,请他代为转交。
“虽然感谢信是写给捐献者的,但我们必须要先看一下信中的内容。”走出病房,张剑找了个没有人的角落,拆开感谢信。“按规定,捐献者和受捐者不能见面,我们主要是检查他们有没有违规在信中留下自己的信息。”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们全家的感激之情,我会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告诉他,是您的大爱无私带给他重生的二次生命……”信中平实的语句和真挚的情感,让张剑感慨万分。
“我们服务队有制度,不能和家属有太多的联系,但还是有很多受捐者或者家人,千方百计地找到我们,表达自己对捐献者的感谢。”张剑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去长沙时认识的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父亲。
那位患者是一名高中女生,在学校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后查出是血液病,为了给女儿治病,父亲卖了房子,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亲友。
“我去长沙的那天,女孩的父亲从早上就开始在医院门口等我,看到我的志愿者服,他一下子就认出了,非要请我吃饭。”张剑说,那天晚上,张剑和女孩的父亲在医院边的小饭店聊了很久。临别,他拿出一个奖杯委托张剑带给捐献人。那是一个玻璃工艺奖杯,上边刻着四个字:“中国好人”,下边还有一行小字:“颁给捐献者”。
捐献者完成捐献后,记者王晨辉(右)与张剑一起准备启程护送。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晨辉 摄
“一般捐献者不能接受患者的礼物,但是看了这个奖杯后,我改变了主意。返程后,我把它送给捐献者。捐献者当场哭了。”说到这儿,张剑的眼眶也有些湿润。
按协议,完成造血干细胞的交接,我们的志愿服务工作就已结束,但是志愿者们往往会在医院多留一会儿,等待移植手术的消息,这也是捐献者和护送者共同的牵挂。
“移植手术顺利,患儿恢复情况良好。”当晚8时,我们接到了赵医生的短信,并马上把这个消息告知捐献者周女士。
“每次收到这样的信息,我就觉得,再多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张剑说,4年的护送之旅,他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二次绽放,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支持他将这份特殊的“快递”服务一直继续下去。
来自: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晨辉 通讯员 贺佳晶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