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血救一条命

2020-10-06 14:14  阅读 1,78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很荣幸,我成为浙江省第1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整个捐献过程,我感到无比充实和喜悦。对于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来说,没有任何困难,仅仅需要爱心和勇气。

1 美妙的经历

我是陕西汉子,职业是一名监狱警察。

我今年46岁了,献过83次血,也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现在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

你看现在的窗外,这欣欣向荣的阳光充满希望,能赋予人生机勃勃的能量。那一天的窗外,也是这样暖阳。

那是七年前。那一天的经历,神奇而美妙。我从来没有如此热爱过生命。

2012年6月25日。浙江省中医院。我早早起床,窗外霞光满天,注射完最后一针动员剂,我躺在床上静静等待。

医护人员开始准备,采集血样,安装调试血细胞分离机,两臂扎针,推注补钙剂,一切准备就绪。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

∆ 捐献造血干细胞,没那么困难

设备缓缓启动,血液从右臂流出,进入血细胞分离机,筛选出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再从左臂重新回到体内。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小时,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只是两臂不能乱动,时间长了有些发麻。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医生给了我一个握力球,是我喜欢的足球造型。

爱人一直在身边陪着我,她有些紧张,不敢看针管。我对着她笑了笑,让她不用担心。见我那么轻松,她也放松了许多。

十岁的女儿明天要期末考试了,我劝她早点回去陪孩子。

丈母娘想来看我,担心路上不安全,我们不让她来。她还是不放心,自己坐公交车来了。看到我一切都好,又一个人回去了。

∆ 爱人牵着我的手

我躺在床上,读患者的感谢信:感谢你,未曾谋面的捐献者,我的生命因此重获新生。“生命的种子”会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很荣幸,我成为浙江省第1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整个捐献过程,我感到无比充实和喜悦。对于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来说,没有任何困难,仅仅需要爱心和勇气。

2 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我出生在西安市长安区训善村。“训善”一词出自《内训·迁善》,父亲教育我:“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我家兄弟姐妹三个,哥哥大我6岁,姐姐大我3岁。

小时候,我特别调皮。我没有书包,几本书都丢在教室的抽屉里。放学铃声一响,第一个跑出班级,和小伙伴们冲进玉米地里疯玩。一直玩到天黑,母亲在村口吆喝吃饭,我才回去。

我家的家规“森严”,吃晚饭的时候,等长辈坐下来了才能动筷子。好一点的菜,要放在爷爷奶奶面前。

家里生活困难,细粮不多,母亲只做一碗面条,是给爷爷吃的。爷爷特别疼我,每次都挑出一些,放到我的碗里。

我们那儿民风淳朴。谁家孩子和别人起冲突了,啥都不问,拉过来“啪,啪”自己家孩子屁股上先来两下,然后领着孩子去对方家里道歉。

有一次,小伙伴们来我家打乒乓球。农村打球没那么讲究,家里的门板一拆,中间横上两块砖,就是球桌了。

我水平不错,是村里有名的“常胜将军”,一般的孩子打不过我。那天不知道怎么了,邻居家的孩子总是赢我。我发横,一拍子打到他头上,顿时头破流血。

父亲知道后,狠狠揍了我一顿,和我一起去邻居家道歉。告诉我,凡事先找自己的问题,再怎么样都不能动手打人。

1992年,我考上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校组织义务献血。我第一次献血,献了200ml,知道了自己是A型血。献完就和同学回操场上踢球了,没有任何感觉。

献血可以帮到别人,对自己也没什么影响。参加工作之后,我经常去献血。前前后后,一共献了83次。

∆ 第一张献血证

2010年11月,我去临平利群大厦献血。志愿者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我看过宣传册,也在网上搜过相关资料,对“造干”有一定了解。

通俗来讲,造血干细胞是“万用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能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帮助血液病人重新建立造血和免疫系统,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捐献者和受助者的匹配概率非常低,非血缘关系间的供需者,配对率只有万分之一。

这件事,能挽救别人生命,又对自己没有损害,何乐而不为呢?填完基本资料,医护人员采了两试管血,就算登记入库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配型成功概率那么小,可能几十年都配不上。如果世界上真有两个人能配上,那是多么奇妙的缘分。

3 只有我能救他了

十五个月后。

2012年1月29日,外面下着小雨。我走到窗边,看着路上车来车往。我家在四楼,楼下是竣工不久的临平地铁站。这两年半来,我每天都会走到窗口,拿出傻瓜相机,拍一张杭州地铁施工现场。不知不觉拍了800多张,我把它们全部捐给了杭州地铁。

正当我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手机铃声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电话那头说:“请问是靳毅吗?这里是浙江省红十字会,有患者和您初步配型成功,现在要征求你的意见。”

我还有点懵,以为是打错了,听了半天才明白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

登记入库一年多,没想到这么快就配上了。我的想法是:说话算数。做人要讲诚信,更何况人命关天!

2月8日,在余杭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到区五院做了高分辨率配型血样采集。化验室医生知道我的来意,说了句:“这可是大好事!”

3月9日,余杭区红十字会吴会长通知我,高分辨率配型成功了,准备安排体检。

我把高配成功的消息告诉爱人,她非常担心,严肃地跟我说:“靳毅,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选择救人。但是,如果对你的健康有影响,我坚决不同意!”

听她这么说,既感动又无奈。我知道她非常爱我,担心我的身体健康。但是,上天给了我一个救人的机会,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能去救他了,我一定要抓住。

我安慰她:“你放心,对健康不会有影响的,全世界都在做这个事情。如果为了挽救一个人,损害另一个人的健康,这件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3月15日,爱人陪我一起去医院体检。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我们遇到了以前的捐献者,她赶紧抓住人家了解情况。从捐献前各项准备到捐献后身体恢复状况,问得非常仔细。

造血干细胞捐献实行“双盲原则”,供患双方不能见面。只能大致了解到,我的捐助对象是一位温州的白血病患者。刚好和我爱人是同乡。

这么多天下来,她也渐渐理解了。和我说:“刚开始,我是强烈反对的。你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不想让你去冒险。现在我才发现,不是我在支持你,而是你一直支撑着我。”

我们俩相视一笑,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我对接下来的事充满期待。

∆ 工作中,我是一名人民警察

4 他们拼尽全力想活下来

好事多磨,由于患者情况不稳定,造血干细胞采集一再推迟。为了提高捐献质量,我把抽了十几年的烟戒了。每天早睡早起,调整生活作息。

2012年6月14日,浙江省红十字会电话通知:患者情况稳定,可以捐献了。

单位为我举行了欢送仪式,红会领导和志愿者都来到现场。还有浙江省第52例捐献者——卢科科,她是一位医务工作者,2010年捐献造血干细胞。

卢科科对我说:“靳毅,我们握下手吧,希望你能把爱心传递下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6月21日,我入住了浙江省中医院12楼一号病房。房间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还有陪护间和小厨房。

清洁工大叔来房间搞卫生,他戴着口罩,说什么听不清楚,一个劲对我竖大拇指。

医护人员为我注射了第一针动员剂。捐献“造干”前,每天需要注射两次动员剂,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再从手臂上进行采集。

注射动员剂后,腰部感觉有些酸胀,医生说这是正常现象,说明动员剂发挥作用了。接下来每天都要采血、量体温、测血压、注射动员剂。就像一只大熊猫,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 注射动员剂

我住的那层是血液病住院区,患者都是血液病人。有阿姨找我聊天,说她的孩子也住这一层。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的积蓄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血液病是个“无底洞”,很多血液病人走到这一步,都在等着配型,配不上就只能花钱维持生命。正常人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好了,血液病人发烧一次,要花十几万的治疗费。

听到这些,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们用钱压力很大,捐献者的体检费、误工费、交通食宿费还要由患者承担。自己是来做好事的,能克服的问题就自己解决,尽量少花费一点。

大家都说我们伟大,为了救人来到这里。其实,患者和家属的坚韧更值得我们学习。对生命的渴望,可以支撑一个人吃那么多苦。他们拼尽全力,想活下来。

5 我护送的是一个生命

2012年6月25日,第一次采集结束。下午,北京医院反馈,造血干细胞数量不够,明天需要做二次采集。我到湖滨路上点了一份牛肉拉面,素馅煎饺和凉拌蔬菜。吃完之后回到医院,早早休息。养足了精神,准备第二天的采集。

6月26日,我进行了第二次干细胞采集。两次采集,共历时5个小时,采集造血干细胞悬混液共282毫升。志愿者会搭乘飞机,把它们送到患者所在的北京医院。

∆ 和自己的干细胞合个影吧

在我和患者之间,有一条爱心的纽带:血液中心,监测分析机构,中华骨髓库,患者医院,采集医院,红十字会,捐献者……这条纽带的背后,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配型成功是一种幸运,实现捐献更是一种福分。感谢所有人,让我有机会兑现这份承诺。

捐献完一个礼拜,我就回单位上班了。还参加了单位的足球赛,照样可以打满全场。我踢左后卫,体力很好,下半场其他人都跑不动了,我的优势就来了,经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位置上,进球还不少。

2012年7月2日,我参加了余杭区“我为七一献热血”活动,以自身经历做宣传,让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4年9月,浙江分库通知我,护送一份造血干细胞到患者医院。捐献完之后,我一直有这个心愿,希望能亲身体验,护送造血干细胞从捐献者到患者的过程。

这是浙江省的第200例捐献,捐献者是一位绍兴的女大学生,患者是南京的一位女中学生。

9月3日,我搭乘地铁,早早来到浙江省中医院。同样的楼层,同样的病房,但是身份发生了转变,我成了护送“生命种子”的使者。

进入采集病房,第200例捐献者——柳蓓蕾,一位漂亮开朗的女大学生,已经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床头放着鲜花和荣誉证书,边上有她的父母,医生和热情的志愿者们。

作为一名亲身经历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开始与柳蓓蕾的父母聊天,消除他们的顾虑。时不时和柳蓓蕾开开玩笑,缓解采集时的枯燥等待。

中午12点,采集结束。22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小心封装起来,外面裹上棉布,放进加有医用冰袋的储运箱里。我把储运箱的背带一圈又一圈缠在手上,紧紧握住提手。箱子不重,但我知道,在患者和家属心里,这是活下去的希望。

我赶往火车东站,搭乘最近一班高铁,前往患者所在地——南京。两张凭证随身携带,一张是介绍信,用来向铁路,机场等安检处说明。造血干细胞不能经过X光安检设备,否则不能用于移植。另一张是造血干细胞交接单,作为交接凭证。

∆ 与接站的徐医生碰头,马上赶往医院

南京的夜晚,霓虹闪烁。赶到患者医院,已经是晚上六点钟。路上四个小时,我箱不离手,坚持不上卫生间。一边估计着时间,一边与患者医院沟通。

与血液科李主任交接完成,造血干细胞立即送去检测,我在医生办公室里稍作休息。一对夫妇走了进来,匆忙的脚步,急切的眼神,一定是患者的父母。得知造血干细胞送进病房,他们长舒一口气,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感谢。

我们聊了很多,讲到女儿生病后的痛苦,绝望,妈妈几度哽咽,泪流满面。讲到配型成功,可以移植,挂满泪珠的脸上又露出笑容。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悲喜交加。

患者父母坚持给我发红包,安排住宿。我知道他们的心意,更知道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志愿者的规定。婉言谢绝后,妈妈又一次哭了,说为了给孩子治病,房子已经挂牌出售,亲戚朋友那边,能借的都借了。我安慰他们说:“移植成功后,一切都会好起来,家里也会越来越好的。”

女孩是幸运的。她在QQ空间里写道:“9月3日,于我而言是另一个生日。”

第二天早上,她又写了一句:“万分感谢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亲姐姐,你的细胞已经在我的身体里茁壮成长了。祝福善良的你,没有多少人会有魄力,做出这样的决定。”

这是女孩发自肺腑的感谢。在她背后,一个家庭重拾起生活希望。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 同事解阳建,也成为了捐献者

6 做一个同行的陌生人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适应和积累的过程,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捐献前,需要详细了解捐献知识,与家人沟通。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去登记入库。

因为哪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导致最后配型成功了又不捐献,对人力,物力都是严重的浪费。对患者和其家庭也是巨大的打击。

确认捐献后,患者将进行不可逆的“清髓”——使用药物将患者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全部破坏,仅靠现有的血细胞进行维持。如果此时捐献者悔捐,就是把这个病人送上绝路,无异于“杀人”。

做不到雪中送炭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雪上加霜。

在我捐献后不久,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接触到一位白血病患者。是一个正值花季的女中学生,她姐姐刚刚大学毕业,在杭州工作。

我前去医院探视,看到姐姐和妈妈渴望的眼神,仿佛谁都是她们的“救命稻草”。

可惜所有配型都不成功,她们辗转于不同的城市,治疗,等待……最后,妹妹还是遗憾地走了。

我在姐姐的QQ空间里,看到了一句话:遗憾,从来都是无法弥补的。只是这种伤痛,该如何让人释怀?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的安慰,终究只是安慰。

这件事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主动接触患者。我给的都是自己“想要”,而不是对方真实的“需要”。我的安慰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不如做一个同行的陌生人,默默守护他们吧。

“造干”资料库和患者需求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很多人对“造干”不了解,甚至是误解。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或者会损害身体。

我要把精力放到宣传“造干”知识和志愿者活动上去,能多动员一个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就多一条生命被挽救。

如果中国有两千六百万人入库(现在是二百六十万),甚至达到一个亿,绝大多数的血液患者都能获得移植的机会。

∆ 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分享自己的故事

7 为更多人奔跑

2016年,1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经过注册、培训、考核,组成了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负责护送捐献成功的造血干细胞。队伍运行顺利,队员的数量和素质,完全达到了预期。

2017年2月,我们在基础上增加了宣传和陪护的成员,正式成立了由17名捐献者和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我被推选为队长。

∆ 志愿服务队

过去的三年,服务队累计护送造血干细胞83次,到达全国17个城市,累计护送历程10万多公里。

2018年7月,一条“理科状元得急性淋巴白血病”的众筹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患者是丽水市高考状元。浙一医院的医生替他申请了造血干细胞配型登记。一个月后,患者与河南郑州的捐献者配型成功。

11月7日,捐献者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由医护人员乘飞机送来杭州。郑州的医护人员没有护送经验,不熟悉杭州的交接流程。队员潘克勤和粟俊铭站了出来,用了四十分钟,就将造血干细胞从萧山机场护送至浙一医院。

为了让“生命种子”安全到达患者医院,让接触到我们的人,通过我们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我们开始把宣传工作推进到大专院校,公司企业,帮助地市的红十字会组建志愿者队伍。

我开始参加马拉松赛事,在胸前贴上“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行你也行”的标语,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无损健康。

听到赛道边的观众议论说,这个人捐献过干细胞,还能跑步;参赛者跑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说他也入库了;媒体记者对着我的标语一阵猛拍。我的目的达到了,有一种小计谋得逞的喜悦。

∆ 有媒体采访,赶紧宣传一下

我还考取了AHA(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员证书,成为了一名急救跑者,为更多人的生命奔跑。

今天下午,我要赶去宁波镇海,参加九龙湖国际马拉松。这次,是我爱人第一次陪我参加马拉松比赛,她现在以我为荣。

帮助别人,幸福自己。付出善良和爱心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淡定和充实的人生。

∆ 2019年 九龙湖马拉松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帮助别人 幸福自己

我是在一个暮春的早晨去见靳毅的。

靳毅身上有很多标签:最美监狱人民警察、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浙江1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队长、马拉松爱好者……知道靳毅喜欢运动,我特意换上了勒布朗·詹姆斯的文化衫。

走在城市的街头,两旁的树木已经抽出了新叶,鸟儿在枝桠上欢快地吟唱。一辆洒水车经过,路人们纷纷避让。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我早早来到见面地点,选了一个靠近窗户的位置坐下,做着访问前最后的准备。

离见面时间还有十分钟,我收到了靳毅的短信,简简单单两个字:到了。我起身出门迎接,发现靳毅已经站在房间门口了。一双蓝色的跑鞋,搭配一件深色的卫衣外套,里面是一件巴塞罗那的球衣,神情严肃,目光炯炯有神。

靳毅说他中午要赶去火车东站,搭乘下午一点的动车去宁波参加明天镇海的九龙湖国际马拉松。几年的志愿者活动,靳毅接触了很多病人和家属,让他深知健康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两年前,也是在九龙湖国际马拉松上,靳毅第一次在胸前印上“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行你也行”的标语。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每个人都能参与这项“拯救生命”的爱心活动。如今,他不仅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还加入志愿者服务队,把生的希望护送到全国各地的患者身边。

在访问靳毅以前,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有很多误解,以为会损伤身体,以为是用一根长针扎入脊柱抽取骨髓。

听完他的讲述,我才了解,造血干细胞知识的普及,有多么重要。只要你愿意,付出一点点,就可以在不损害自身健康的情况下,拯救一个生命。

来自:丑故事      讲述|靳毅      撰稿|牛牛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x106-13.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