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残疾双腿无法正常站立的病人,因为脚上反复溃烂的创口引发高烧而入院治疗。出院后,当时在医院曾经照顾过她的一位护士主动提出为她上门换药、清理创口,而且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两个多月。
病人名叫钟萍华,今年64岁,几天前,她通过姐姐钟新华辗转找到报社,希望感谢这位心地善良的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的护士卢科科。
卢科科在为病人输液
钟萍华从小无法站立 常年忍受病痛
钟萍华从小患有先天性疾病,双脚无法正常站立,多年来,她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哥哥钟光辉住在一起,兄妹俩互相照顾,一日三餐,都是尚能行走的哥哥送到床前。钟萍华不能出门,几乎连下床走出房间都很困难,每天陪伴她的,只有房间里一台小小的电视机。
去年10月1日,她因为高烧住进了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医生发现,她的高烧和她常年反复溃烂的双脚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一个伤口溃烂的部位竟深达骨头。医院特意安排专门进修过造口护理的护士卢科科为她处理伤口。
姐姐钟新华说,多年前,医生曾建议过妹妹截肢,但大家一想到她年纪这么大了,还有糖尿病,手术后能不能恢复好都是个问题,就没有再动截肢的念头。这些年来,只要一发烧,钟萍华的双脚就会红肿溃烂,多数时候,她自己胡乱敷点药硬挺,实在不行就吃止痛片。去年10月,钟萍华持续高烧好几天,姐姐、姐夫把她送到了医院。钟萍华常常内疚地对姐姐、姐夫说:“姐夫都70岁了,每次我一生病都要他背上背下,你们要被我拖累死了。”
钟萍华出院后,一家人都为她脚上的伤口揪心。正在他们四处打听哪里可以找到护理员的时候,卢科科主动提出来:“我来帮你换吧。”
想起卢科科的好 钟家人几度红了眼眶
因为钟萍华脚上的伤口常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有时候外表看上去是长好了,其实里面依旧是大有问题。一开始,卢科科每隔两三天去给钟萍华处理一次伤口,每次都要一个多小时,换药、清创、包扎,还教给他们兄妹一些简单的健康护理知识。后来伤口渐渐地好转起来,卢科科便每隔一周去一次,从去年10月钟萍华出院后一直到现在。
卢科科每次都是下班之后从医院赶到钟萍华家,处理完伤口后,再骑电瓶车回家。聊天中,钟新华得知卢科科还有一个正在读幼儿园的4岁儿子,每天接儿子放学的事只能请邻居代劳。“她回到家又要接孩子,还要烧饭,她老公工作也很忙的,这么冷的天,她一个女人家每次都是骑着电瓶车赶来赶去。”说到卢科科对妹妹的帮助,钟新华几度哽咽。这么多年来,妹妹的身体一直是压在一家人心口的一件事。“我们好几次想要谢谢她,给她红包、水果她都拒绝了。这样好的人,我们真是从来没有碰到过。”钟新华感激地说。
卢科科:能力所及做一些事是应该的
记者在区第五人民医院找到了卢科科。其实,在很多余杭人的记忆中,这个来自宁波的姑娘并不陌生,2010年,她曾成功捐献过造血干细胞,帮助了苏州的一位白血病患者。她也是余杭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里,唯一的女性捐献者。
说起自己帮助的患者钟萍华,卢科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她说,自己只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事,都是应该的。当时在医院里,对这一家人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上门后看到钟萍华和哥哥住在一起的情况,卢科科直言挺心酸的。“两个人虽然都有残疾,但是相互照顾,而且非常乐观开朗。”卢科科说,钟萍华的哥哥钟光辉,还亲手做了几朵塑料花送给她,“前段时间大伯出去旅游,特意买了一把木剑,说是送给我儿子的。”原来,卢科科在帮助钟萍华一家的同时,也在被钟家人感动着。
目前,钟萍华脚上的伤口已大有好转,但随时有复发的可能,卢科科每次离开钟家都不止一次地跟他们说:“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找我。”
记者手记
结束采访的时候,钟光辉叫住我,说还有一件事希望通过报社表达感谢,他拿出一张红色的送货单,上面是“余杭区南苑逸华粮油商店”几个字。大伯说,有次去买米,老板看到他行动不方便,从此每个月都会找人把米送到家里。
对于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每一个人,钟光辉兄妹都深深地记在心里。
采访卢科科的时候,她说,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每天接儿子放学的任务都交给了同在一个小区的邻居黄刚锋,他和卢科科一样,都是余杭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为了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护士卢科科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而同样为了帮助因为工作无法兼顾孩子的卢科科,邻居黄钢锋夫妻俩接过了任务。
采访结束后回想起这些细节,似乎都在冥冥之中串联了起来。在这场陌生人之间关于爱的来往中,让我相信,你给出的每一份爱和帮助,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得以延续,并最终回到自己身上。
来自:余杭晨报 记者 沈雯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