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造血干细胞捐献10年 —— 一路艰辛一路感动一路希望

2017-07-18 21:43  阅读 1,097 次 评论 0 条

上周,陈永胜徐俊在浙江省中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我市第12位和第1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样在浙江省中医院,2007年4月,我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小颖顺利完成捐献。

10年,13人捐献,这是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走过的路。顺着这条路往回走,可以看到每一步走来经历的艰辛、感动和希望。

每一句“我愿意”背后都是面对自我的挑战

“你的入库血样和一位患者的血液初配(初筛配型)成功,你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遵循自愿原则,只有在志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下一步的高配(高分辨配型)和体检。所以,这样的问话是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必须走的一个程序。

“我愿意。”2007年4月,柯城区教工幼儿园老师孙小颖在省中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由此,成为衢州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拯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前,采用骨髓移植的方式。骨髓从脊柱直接提取,会给捐献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但从2002年开始,国内采用了血液循环方式提取造血干细胞,对被提取者的健康没有任何影响。”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

道理可以解释,但真的要说出“我愿意”三个字却并不容易。说出来了,就是完成了对自己的挑战。

姜伟是巨化集团公司的职工。2011年10月捐献期间,他拒绝接受采访,直到半年之后,他才说出原委:“那时候不愿意说,是不想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对象。”捐献前,姜伟的妈妈和妻子查了一些资料,看到提取造血干细胞的机器很复杂,有些担心。而在他的身边总会听到一些担忧和嘲笑的声音,说“对身体有影响”“去捐献的人是傻的”……这些都让姜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龙游县的汤群荣虽然一口答应捐献,但他也说:“如果说,当时一点顾虑也没有,那是假话。”不过,他就认准一点:“人这一辈子碰不到几次救人的事,我运气好碰到,一定要去做。”可谁知他刚到杭州的第二天,在龙游老家的母亲就给他打电话,拼命催他:回家!不要献!2013年8月,汤群荣完成捐献,回家后一个星期,见儿子身体没什么异样,母亲才“原谅”了他。

 每一句“谢谢您”背后都是一个重生的生命

几乎每一位受捐者都会给捐献者写一封信,有受捐者本人写的,也有他们家属写的。在信中,他们总是怀着重获新生的喜悦,反复地说着“谢谢您”。

“恩人大哥: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对您的感谢,感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的救命之恩让我终生感激。我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历经辛苦考上大学,完成学业……”在写给汤群荣的信中,这位受捐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与病魔抗争的历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汤群荣的感恩。

捐献造血干细胞,既是对生命的拯救,也是爱的传递。柯城区的魏建中在2016年2月把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给魏建中的信中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并说:“如果我的孩子能挺过这关,我会教育我的孩子,无论用什么方式,爱或者被爱,帮人或者被帮,都是幸福的。”

马庆喜是浙江省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2015年3月,他的造血干细胞也是捐给了一个小女孩。马庆喜收到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敬爱的好心恩人,我是患病女孩的父亲,您的高尚义举,我们将一辈子铭记在心……”为此,马庆喜和妻子还特意准备了一个红包,拜托前来取造血干细胞的医生转交给受捐的小女孩。红包上,马庆喜端端正正地写了一行字:“让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战胜病魔,加油!祝你早日康复。”

造血干细胞捐献一般采用双盲原则,也就是捐献者和受捐者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但也有少数捐献者和受捐者双方都愿意见面,并且有交流互动。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从公开的照片来看,捐献者和受捐者即使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相貌都会比较像,“这是因为双方基因的相似度高,所以外在表现的相貌就会比较像,长得就像亲人一样。”

每一句“配到了”背后都是弥足珍贵的缘分

缘分,来之不易。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出“配到了”之前,其实已经历过千万次的寻找。

造血干细胞移植,首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无法配型成功,这部分患者需要从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去寻找捐献者。医院确认患者需要移植后,会通过网络系统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就是中华骨髓库)申请检索配型,但配型的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

初配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关要过,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进行了介绍:

初配成功后,有些志愿者联系不上,有些志愿者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捐献,有些志愿者因为自己担心或是家人反对而不愿意捐献,这部分占了30%。

接下来,愿意捐献的志愿者会进行高配,这部分会淘汰80%。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患者方面,因为病情变化,不适合接受捐献,甚至在等待配型的过程中去世了;另一个是志愿者方面,基因匹配度达不到捐献要求。

高配成功的20%志愿者,将进行详细的体检,在体检阶段,由于检查出一些不适合捐献的疾病,这部分又会淘汰50%。

2016年12月,衢化医院医生王立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其实在此之前,王立已收到过几次初配成功的通知,但在后来的高配中均失败。

正因为如此,最终能够走进捐献室的志愿者就显得弥足珍贵。

上周刚刚完成捐献的陈永胜同样是衢化医院的医生,对此他深有体会。他说,患者在等待配型的过程中,必须一次次地进行化疗维持生命。一旦配型成功,患者就像在大海里抓到救命稻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上面。如果志愿者不同意捐献,对患者来说是很绝望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配型成功后,他义无反顾地进行了捐献。

每一句“很感动”背后都是聚沙成塔的努力

数字,最有说服力。

上周完成捐献的浙江泰隆银行衢州分行职工徐俊,是我市的第13位、全省的第357位、全国的第6592位捐献者。

同时,市红十字会提供了另一组数字:我国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数百万人,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万人以上。截至2017年5月31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总计236万人,我市已登记入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3500余人。

“捐献者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原因在于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了解,因为不了解,产生了担心、恐惧。

可敬的是,一位又一位勇敢的捐献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破除了大家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误解,也鼓励了更多人加入到捐献的行列中来。

王立特别有心,从注射动员剂的第一天开始直到采集结束,每天都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形象地告诉大家,除了注射动员剂后身体有些酸痛外,并没有其他不适,而且采集结束后就恢复正常了。

徐俊在得知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就看了王立在捐献时写的日记,消除了对捐献的担心,顺利完成捐献。

2009年1月,衢州学院教师丁奕完成捐献。一年多以后,当时在衢州学院读书的徐娟娟接力捐献,她说,捐献就是因为丁奕老师,“当时很感动,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去帮助患白血病的人。”

“感谢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叶小根说,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市红十字会定期回访、组织体检。同时,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享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的同等待遇,凭相关证件可以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等场所,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诊免交门诊诊查费,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链接

致敬!我市1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孙小颖(2007年4月捐献)、丁奕(2009年1月捐献)、徐娟娟(2010年6月捐献)、姜伟(2011年10月捐献)、巫伟祥(2012年6月捐献)、汤群荣(2013年8月捐献)、杨燕军(2014年12月捐献)、马庆喜(2015年3月捐献)、魏建中(2016年2月捐献)、马丽敏(2016年5月捐献)、王立(2016年12月捐献)、陈永胜(2017年7月捐献)、徐俊(2017年7月捐献)。

来源:衢州日报 记者 陈明明 通讯员 吴菲

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地址:https://www.hscd.org/archives/quzhou-201707.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生命因您而精彩的公众号,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