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一家省级医院的病房里同时迎来了萧山区第21和22位成功配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了挽救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他们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们是来自萧山一家医院的医生吴晨涛和一所医学院的医学生刘鉴民,一位90后的医生,一位00后的医学生,两人不仅专业背景相似,而且都有着同样的信念——医者仁心。
千里之外的缘分与拯救生命的使命
在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中,吴晨涛和刘鉴民成为了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捐献,而是对两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承诺。
根据采集计划,12月22日吴晨涛和刘鉴民住进了采集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12月26日早上8点,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行,血液从一只手臂缓缓流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其他血液成分从另外一只手臂回输到体内。除了最初的轻微不适,整个过程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紧张和难受。吴晨涛的爱人和刘鉴民的同学也赶来陪护照顾,他们同样是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所以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更能理解和接收,采集室里轻松的氛围,让采集时间也变得不那么漫长了。
因为双盲原则,患者和家属委托萧山区红十字会转交了写给他们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我代表全家向您深深地鞠上一躬,万分感激您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未来,您的出现犹如一道光拨开我们头上的雾霾,我们将永远铭记您的恩情,珍惜来之不易的重生。” “万分之一的相遇,是奇妙的缘分,这是我们以另外一种方式挽救患者的生命,肯定义不容辞的。”吴晨涛和刘鉴民这样说。
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
造血干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获得捐献对于造血功能衰竭和免疫功能衰竭的患者而言,意味着重生。
2015年10月,刚迈出校门不久的吴晨涛参加义务献血,深知造血干细胞捐献意义的他毫不犹豫地报名,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时隔八年,已成为一名医生的吴晨涛收到了自己入库血样HLA检测信息与患者成功配型的消息,医者的信念,使他在八年后更加坚定救人的决心。“哪怕是寒风中的枯枝,也会嘶吼着生命流逝的不甘。绝望中的患者,作为医生,永远都想帮助他们。”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能挽救一个生命及其背后的家庭,还能让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个陌生人有了“血缘”关系。吴晨涛的爱人也是医务工作者,在得知另一半要捐献时,也特别支持。
而刘鉴民则是在大学期间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2021年11月,他还在上大二,献血车来到了校园里,同时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也来向同学们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们都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现身说法,同学们很直观地了解了捐献的过程和意义,怀揣着对生命的敬意和医学的认知,刘鉴民和同寝室的一帮室友一起留样,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两年过去了,在医院学习的他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他是否愿意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患者找到配型相合者不容易。况且我已决定了走医学这条路,那么救死扶伤就是天职。”刘鉴民这样说到。
生命至上,以爱续航
在后续的捐献体检流程中,吴晨涛和刘鉴民了解到,移植造血干细胞之前,患者会提前进入无菌仓进行“清髓”(接受超大剂量放疗或化疗,彻底摧毁残存的免疫力以及癌细胞,便于接受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在无菌仓中等待移植,如果没有等待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的输入,患者可能会失去生命。
在后续的身体检查过程中,吴晨涛和刘鉴民严格遵守捐献时间,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次的犹豫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流逝。因此,在确定捐献时间后,他们第一时间向单位和老师请假,都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和强烈的支持。
冬日暖阳,温暖如煦。两位无私奉献的人,因为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仅为两个即将逝去的生命续航,也让两人的职业生涯更加圆满和精彩。
最终吴晨涛和刘鉴民顺利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08毫升和234毫升,成为浙江省第983例和98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此时,萧山区2023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一年全区共完成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采样入库442例,成功捐献5例,创历史新高,入库及捐献总人次位居全市前列。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默默地付出,用他们的善举温暖着他人。吴晨涛和刘鉴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医者仁心的力量。他们用生命点燃生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希望。让我们向这两位真正的英雄致敬!
来源:杭州日报
历史上的今天: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