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他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卫视《生命缘》特别策划连续4期大型医学成就系列纪录片《国之大医》,从国家最高奖项看医学伟大成就、从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看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方案、从医学奇迹看人民幸福感、从医生与患者的联动宣传国家的伟大成就。节目将从国之大医到医疗技术上的国之重器,从国之重器回归到为患者悲悯情怀的国之大者。同时,透过患者看病治疗的心路历程,群像展现患者因一项医疗技术的突破而带来人生命运的改变。今晚21:05,北京卫视将播出《生命缘•国之大医》第一期《中国血脉》。
视频 | 北京卫视《生命缘•国之大医》:https://mp.weixin.qq.com/s/LpsbC7LpWMS9RnYxztkgCA
勇于创新
“北大血研所人”开辟新路突破医学“禁区”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的疾病,也称为“血癌”。在我国,每十万个人中,会有三到五个人患上白血病。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男性第6位,女性第7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首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是中国最早迎战白血病的地方,也被视为白血病患者的新生之地。黄晓军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的“北京方案”,被众多患者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作为“中国血液病领路人”,他带领科研团队勇闯医学禁区,让白血病“人人有供者;作为“生命修复工程师”,他坚守创新建立国际首个骨髓移植新体系;作为“国之大医”,他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奋斗不息。
每天早上六点半,黄晓军教授会准时离开家门,踏上血液科查房的道路。从医35年,黄晓军始终在工作上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不论是查房、还是会诊、科研,每个环节都是雷厉风行、步履匆匆,因为他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留给患者。过往12600多个晨昏里,黄晓军带领团队只为一件事着急——把血癌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谢幸杏是黄晓军教授接诊的患者之一。这位生活在北京的云南姑娘,前三十六年的人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父母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到和心爱之人相遇、相恋,再到组建家庭拥有一儿一女,普通平常的生活被满满的幸福包围。但命运在她三十七岁生日这天,给了她重头一击——她被检测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这个年轻的母亲生性乐观,爱笑,确诊后的那一个月,她却“把这辈子的眼泪都哭光了”。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她的生命或许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在痛苦和挣扎过后,如今的谢幸杏已经面对现实并坦然接受。然而懵懂的三岁幼女,却在用更加黏着妈妈的行为,表达着自己的不安。妈妈这个角色,她还能饰演多久?
幸运的是,在谢幸杏确诊后的第四个月,经过三次化疗,她的各项指标已经趋于稳定,有了骨髓移植的基础。眼下,她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找到配型合适的供者。而在唯一的一条移植生路面前,十个位点完全相合的供者,只会从亲生兄弟姐妹和大海捞针般的骨髓库中诞生。
在配型时,患者需要和家人进行HLA白细胞抗原基因匹配,每个人的匹配结果共有十个位点数据。若患者和家人十个点的数据都一样,就是足够幸运的全相合;若只有五到九个点一致,便被划为半相合。
遗憾的是,谢幸杏和姐姐的十个位点,只有五个匹配成功,这瞬间堵死了谢幸杏全相合的配型路。这种情况,在三十年前,一度成为绝大多数白血病患者最绝望的时刻。
勇闯禁区
直面半相合移植的“拦路虎”——T细胞
1987年,年仅23岁的黄晓军从中山大学远赴北京,来到白塔寺院区报到。当时,人民医院血液科在陆道培院士的带领下,通过宣告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将中国对白血病的治疗水平,发展到可与世界比肩竞赛的全新时代。
一个病房,一个实验室,一个移植仓,几个化疗的病人,这就是三十年前黄晓军报到时的血液科。病房里的病人少,并非患病人数少,而是即便前辈开创了移植的路子,想找到配型完全合适的供者,也如同大海捞针。配型只有全相合一条路可以走吗?黄晓军开始了不同方向的思考。
年轻的黄晓军在寻找突破口的过程中,率先注意到了当时移植研究的禁区——半相合移植。一旦半相合移植可以成功,瞬间就可以把供者的范围从亲生兄弟姐妹扩展到包括父母、子女在内的所有直系亲属。但是,半相合移植之所以成为“禁区”,是因为在移植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会因为“半相合”对患者的身体产生更强烈的对抗和排斥,大多数患者都极难闯过移植后的排异关。
面对棘手的T细胞,黄晓军想要尝试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他想用药物“驯化”,让它变得“听话”——先压制T细胞对受者身体的攻击,再激发T细胞对白血病的消除。在漫长的动物实验里,黄晓军团队熬过了无数黑夜,终于在2000年时,一位40岁患者身上,看到了曙光。
勇敢尝试
首例半相合移植患者实现无病生存
李实是一位老北京,2000年,40岁的他被确诊为白血病。仅仅一两个礼拜的功夫,他就被宣布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而移植是唯一的生路。不幸的是,家人、朋友、骨髓库都没能找到配型完全相合的供者,走投无路的他找到了黄晓军。
在李实之前,半相合移植还没有出现过移植成功的先例。作为李实的主治医师,黄晓军耐心地为他解释半相合配型的挑战和可能性。退无可退的李实决定,把生命的最后一博勇敢地交给黄晓军团队。就这样,渴望新生的李实,与同样渴求医学变革的黄晓军,最终携手推开了半相合移植手术的大门。
在李实之后,半相合移植的研究已经持续了22年。如今,在黄晓军团队的攻克下,白血病患者基本已实现了“人人都有供者”。
今年的9月24日,谢幸杏的表弟结束高三英语口语考试,即刻搭乘当晚的航班奔赴北京。18岁的他,是14管血液中契合配型要求的唯一选项。表弟顺利抵达后,谢幸杏的入仓计划也被提上日程。但入仓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化疗的风险、排异的风险、植入失败的风险,这些未知就像一座座关卡,需要谢幸杏一个一个地闯。移植前的化疗,也被称为致死性化疗,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将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全面摧毁,发烧、呕吐、腹泻……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都是关系生死的隐患。
骨髓捐献的流程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十年前,供者大多需要躺在手术室,从骨髓中抽取造血干细胞。如今,动员针可以把造血干细胞从骨髓召唤到外周血,供者只需要通过抽血就可以完成捐献。四个小时,经过一圈圈的轮转,297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被分离了出来,它们就像一颗一颗种子,将给谢幸杏带来重生的希望。
在隔绝喧闹的移植仓里,每个人都独有一份“新生年龄”。随着表弟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谢幸杏体内,AB血型的谢幸杏在这一刻定格,A血型的谢幸杏即将迎来新生。在移植仓里,A血型新生的谢幸杏还需要像个婴儿般继续生长三周左右,为重新与世界接轨做足准备。
勇往直前
“北京方案”成为全球主流方案造福全世界患者
黄晓军团队创建的“半相合移植”体系,在中国国内率先证实了可行性,为无数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可能性。为了让中国智慧惠及世界上更多受白血病困扰的患者,黄晓军带着这份创新的拯救方案迈向了国际医学世界。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所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
面对国际会议上一次次来自外国医生的质疑,黄晓军团队从未灰心沮丧,而是直面质疑,用更加优化的实践与治病方案,挑战着国际医学界对传统治病思路的“保守认知”。这种状况,在2016年彻底被改写。
2016年,黄晓军团队创建的治疗方案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北京方案”。该方案的多项关键技术推广至全国上百家中心及意大利、以色列、法国、韩国等国,使单倍型移植成为国内首位移植模式以及世界两大主流移植方案之一。
从2000年开始,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方案”让患者的生存率从20%上升到70%。该方案也已经覆盖了中国95%、全球50% 以上的半相合移植病例,成为目前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
在时间之镜里,从1987年开始,黄晓军教授以白大褂为底色,躬身临床,传递医者“仁心仁术”精神。在创新之镜里,黄晓军教授秉承治病救人的使命与创新精神,从未停止骨髓移植技术的探索,奇迹在患者身上不断发生。从零到万,从北京方案到国际标准。这些奇迹的诞生,是黄晓军教授对生命的尊重。医路征程、国之大医,他撑起医学信念之镜,用真才实干肩负国家重任,用自主创新建设健康中国。以万例为新起点,面向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黄晓军所在的北大血研所也将接续奋斗、勇担使命,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原文链接:国之大医|这十年医学成就黄晓军教授的“北京方案”从医学禁区里为血癌患者闯出一条生路
来源:北京卫视
历史上的今天:
- 2023: 他们高举“桂冠”,跑过富春江畔(0条评论)
- 2016: 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6000例(0条评论)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zjhscv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管理员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